導語:
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從而成為適應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動。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教育,是職業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樹人”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精神標桿。四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作為“現代學徒制”實驗校,與合作企業一起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具體做法與過程:
1. 基于工匠精神,強化校企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四平職教中心近幾年,安排酒店服務班、機加數控班、電子商務班與三家企業進行了“現代學徒制”實驗校模式,三家企業分別是溢香閣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億豐機械有限公司、網訊電腦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由企業選派優秀的師傅來校指導,尤其是機加數控班的師傅指導學生加工企業帶來的工件,學生在校實習期間能夠學習技能的同時還能賺取計件工資,企業與學校在人才培養上做到了“零對接”。通過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利用校、企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培養為核心,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針對性。在實訓中,有效融入企業技術及企業化管理,讓學生感受貼近職業崗位的仿真實訓環境,培養工匠精神。學生則以準員工身份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強化職業精神的培養。
(1)與企業制定學徒實習計劃。我們與這三家企業制定了“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方案”,在企業充分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的相關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基礎上,學校專業教師參與,主要由企業制定了“學徒實習計劃”。其中,實習內容、指派師傅和學徒過程、考核方式,主要由企業安排。
(2)學生自主選擇企業。學徒實習之后,企業大都會聘用這些徒弟,所以我們必須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徒制企業,在充分了解企業并征求家長意見的基礎上,學生與企業簽訂了學徒制協議。
(3)校企共同管理。學校安排骨干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指導學徒并進行管理。學生學徒過程中每天學習內容含加工內容、工藝流程、安全生產、設備安全操作、工作質量、工具使用、勞動紀律和勞動態度、指導師傅意見等內容。
2、基于工匠精神,細化日常行為管理。
日常管理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我校以“項目化實施,系統化推進”的方式,將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強日常行為管理。按照企業要求規范學生行為,在宿舍、班級管理中引入企業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養落實到日常教育全過程,細化到學生行為管理、勤工儉學、文明宿舍創建、戒煙行動、早操晨練、勞動實踐、社會服務各環節,為將來走上職場提前磨礪勤業、敬業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養,提高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自覺和自信。
(2)改革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將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與學生評優評先、推薦就業等結合起來,獎優罰劣,促進學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邊典型,激勵學生以能工巧匠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
3.基于工匠精神,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提高師生工匠精神認識,確立中職學校培養目標。組織全校師生觀看央視新聞推出《大國工匠》專題片,通過講述了八位在不同崗位用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工匠的故事,讓師生重新認識了日漸被社會淡忘的工匠群體,重溫鑒證了彌足珍貴的工匠精神。在全面推進改革創新、提升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階段,作為中職學校把培養工匠精神作為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核心內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的現實選擇,也是促進學生職業生涯成功發展、全面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長遠大計。
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維度營造體現行業企業元素的學校文化,培養學生職業理想與職業歸屬感。一是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周及以感恩、誠信、職業教育等為內容的專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習得內涵豐富的工匠精神,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把企業元素、生產崗位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道德規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現代工業文明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活動,邀請社會企業專家、行業能手、優秀畢業生定期舉辦工匠精神宣講,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業務技能和創業實踐,讓校園文化建設更彰顯職業教育的社會性和就業性特色。創建學習型、創新型社團,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往、包容、競爭和合作,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自強自立意識。二是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感恩之心,培育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對企業的忠誠度。三是培養學生“專”與“精”兼備的“一技之長”。為學生選配合適的職業技能導師,在學生全面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基礎上,開展個性化精細培養,突出發展個人的一技之長,使學生真正精通一門技藝,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我校作為現代學徒制實驗校,與合作企業一起,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4.基于工匠精神,探索實施人才培養模式。
(一)建立機制
圍繞工匠精神這個核心內容,形成了企業和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
(二)創新思路
構建全面均衡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鍛造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并重的“準職業人”。結合自身實際,在培養途徑、隊伍建設、工作機制方面創新思路,優化舉措,增強培育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1.培養途徑。針對學生在頂崗實習和就業時存在“眼高手低、崗位意識差、不守承諾”等問題,加強思想教育引導。教育引導時避免簡單說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樣激勵。通過企業文化進校園和組織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勇于承擔責任義務、自覺遵守和履行職業道德,使職業精神入心入腦。
2.隊伍建設。堅持教師素質提升與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相結合的原則。狠抓師德師風建設,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風氣,提升教職工自身職業精神,形成以師率生、以教促學、學以養德的局面。堅持資源共享,發揮校企合作平臺優勢,組織兼職教師、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到校開展企業文化、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崗位紀律等宣講教育,增強培育效果。
3.工作機制。堅持確立問題導向與系統化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幫助師生認識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強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明確工作著力點,增強培育針對性。按照“項目化實施、系統化推進”的工作方式,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明確和落實相關環節的職責任務,形成合力,增強培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推動思政教學創新,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細化日常行為管理,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4.教學創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行為養成教育、時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培養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和自覺意識,為促進良好職業精神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創新思政教學形式召開思政課改座談會,加強思政教學和職業素養培養研究。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特征,將課堂理論講授與專題教育、社會實踐融于一體,通過律師講堂、課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視頻、專題討論、調查訪談、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增強思政教學的生動性與教育性,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和情感認同,提高理論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加大過程性考核,把評價重點轉變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思想素質、行為習慣考核和對職業精神的認知踐行程度的評價上,形成教育導向。
5.基于工匠精神,進行專業改革創新。
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將工匠精神的構成要素融合滲透在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標準制定、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環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學方法創新及教學評價考核等環節,貫穿在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全面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
成效與反響: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得到了互相促進、同步提升。在省、市技能大賽連創佳績。近幾年來我校在全市技能大賽中一直在四平地區名列首位,在市賽中選拔的省賽選手,均在吉林省技能大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全省技能大賽中連續五年有一等獎的獲得者。周立鵬同學獲得了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數控車學生組一等獎;張亞臣老師獲得數控車教師組一等獎。寧超同學在全省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普車學生組一等獎。2015年在全市的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我校有六個專業參賽選手參加了比賽,其中,囊括了其中四個專業第一名的好成績,選拔出六名同學代表四平地區參加了吉林省現代制造技術技能大賽,普車組四名選手摘取普車組金、銀、銅牌(祁巖同學獲得普車組金牌;嵇坤.蒲實宇兩名同學均獲得普車組銀牌;鄧帥同學獲得普車組銅牌);劉久依、劉曉嘉兩名同學代表四平地區參加省酒店服務技能大賽均獲得銀獎; 2015年陳旭、郝靖志兩名同學代表四平地區參加了吉林省職業技能大賽中在普車項目均獲得一等獎;鄭立家同學獲得二等獎,其中陳旭同學獲得了代表吉林省參加國賽普車項目的資格;李瑩同學獲得酒店服務項目二等獎,付建隆獲得焊接項目三等獎。2016年鄭立家同學代表實習單位參加的“四平工匠”技能大賽中,在普車組獲得第三名,榮獲“技能能手”稱號。2017年我校三名學生代表實習單位參加的“四平工匠”技能大賽中,經過激烈的角逐,一舉獲得普通車工組第一名,第二名;數控車第一名的好成績,劉元達、成星辰兩名同學均被授予了“四平工匠”的榮譽稱號;鄭立家同學榮獲“技能能手”稱號,2019年,我校選手王禹潤在第三節四平工匠大賽中取得第一的好成績,被授予了“四平工匠”的榮譽稱號。
今后,我校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傳承“工匠精神”,扎實學生系統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讓更多的“四平工匠”走出校園,服務社會。
問題和不足:
經過三年“現代學徒制”實驗校的模式運行,我校在教育教學中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著不足。
1.努力提升教師的匠人精神。要想使學生具有工匠精神,我們老師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通過實踐證明,還需要全面提升,要用教師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來影響、帶動我們學生思想觀念認識的轉變。
2.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觀念。在當今社會,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等現象或多或少存在著,走捷徑成才的觀念也影響著學生安心學習、鉆研業務,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當中,要注重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觀念,要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工匠精神對他們成長成才的重要性。
3.需要上級制度層面的保護環境。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首先要在全社會范圍消除對技術和勞動的歧視,營造一種平等尊重的環境,同時要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從制度層面來保護工匠精神,只有學校、社會都關注工匠精神的培養,我們國家才會有大國工匠出現。
政策建議: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可靠的制度保障。上級部門要推動有利于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出臺,從法律和政策上明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內涵、形式、途徑、辦法和保障措施,推動政府部門從體制機制和政策上,建立完善專業人才、優秀技能人才尤其是工匠的培養和待遇保障制度,讓更多的職工憑借一技之長,贏得尊重和地位。提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權益,確保技能人才的就業權、休息休假權、勞動報酬權、勞動保護權、社會保險權、職業培訓權等,不斷提高技術工人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實現技能人才體面勞動,讓廣大技能人才生活無憂,充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技藝、才華。
四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2022年5月8日